为了探索“设计+手造”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新范式,领略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彰显高校艺术专业师生群体践行文化“两创”的担当与使命,于6月17日上午,Betway必威“强国有我”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在视觉传达专业杨纪婷老师的组织下,参与了由烟台市莱山区文化馆主办的“匠心传艺”非遗文化活动。在活动现场,“强国有我”实践队的同学们跟随非遗传承人李媛媛老师学习了中国传统绳结文化的历史、内涵、分类、以及千回结、雀头结的制作方法,充分感受了非遗绳结技艺的文化魅力及当代价值。
“绳”字与“神”谐音,根据《风俗通义》的记载,绳就是先民崇拜的图腾,天神女娲“引绳于泥,举以为人”。“结”与“吉”谐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福、禄、寿、喜、财、安、康任何美化的事物都属于吉的范畴。可以说“吉”是华夏民族千古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结艺”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形式,也就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跟随非遗艺人李媛媛老师的讲解,在烟台莱山文化馆学习了雀头结,千回结等结绳的编发。雀头结,用两线编织的绳结,雀头结在中国和西洋绳结里都有出现,纹理整齐美观,常寓意心情雀跃,喜上眉梢。一般用两线编织,技艺稍加变化,换用一卷细棉线用梭子编织,则成西洋古老的梭边蕾丝技法。
绳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绳线穿插而成,以光亮的丝绳、棉麻毛线等作为原材料,经过灵巧的编织,把不同的结饰结合在一起,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品。
绳结技艺从传统中提取出来,又在当代回归传统的用途,再次融入大众的生活。通过匠心巧手能够编织出各种盘扣、手链、挂件、腰带、帽子等等,多达上百种生活物品和服饰,充分将传统技艺和现代时尚相结合,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别具一格。
从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绳结编织称为广为人知的艺术,绳结的存在璪一超乎一条简单的红绳。透过小小的绳子本身,连接起的是一份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造物智慧、生生不息的民族信仰、跨越千年的艺术情节,不朽而卓越的文化精神,展现的是深厚的华夏历史文化底蕴。
接下来“强国有我”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深入探索非遗文化,并借助学院搭建的各类“馆校合作”平台,大力开展关于专业教学、艺术实践、文创设计、非遗文化、社会服务等特色活动,在优秀的中华文化浸润下,表诉“以存心寄华夏,将岁月赠山河”的饱满深情。